「被討厭的勇氣」書摘(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著 葉小燕譯)
推薦言+楔子
◎佛洛伊德:定位潛伏記憶深處的傷害,將之築成終身居住小屋,反芻創傷帶來的宿命掙扎(句型:要不是○○○,我早就○○○了)。
◎阿德勒:將人逐出傷痛之屋,逼人們勇於面對當下每一個決定的嚴師(句型:原來是我把自己害得那麼慘)。
◎阿德勒理論,讓人燃起想好好活在當下,不為宿命捆綁束縛的信念與熱情「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」。
◎接受「被討厭」也是一種人生的豁達。
◎如何在自己的「生命槓桿」施力。
◎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,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。
◎你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陸離、複雜而混沌,所以當你有所改變,世界就回復單純,所以,問題不在於世界是甚麼樣子,在於你是甚麼樣子。
◎人是可以改變的,而且還可以變得幸福。
第一章
◎心理學三巨頭:佛洛伊德、榮格、阿德勒(奧地利精神科醫生)。
◎決定論:過去所發生的事(原因)決定現在的我(結果)。(當今諮商師與精神科醫生屬之)
◎目的論:阿德勒~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◎阿德勒~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◎阿德勒~否定心理創傷
◎繭居族。
◎目的論: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目的而活著。
◎不論過去經歷甚麼事,你賦予它的意義,就決定了你的現在。
◎如果人可以改變,就決不會把決定論當成價值觀的基礎,必須以目的論為立足點。
◎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。
◎阿德勒~重要的不是你你經歷了甚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◎蘇格拉底悖論:無人自願為惡。
◎把所有我們「賦予它意義」的概念集合起來,就是生活形態,狹義而言是性格,廣義而言是世界觀或人生觀。
◎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甚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
◎改變的第一步是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,只要自己一直活在「如果怎麼樣……」的可能性之中,就不可能改變(不改變的藉口)。
第二章
◎阿德勒~要除去所有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於宇宙中。
◎為什麼會討厭自己?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到缺點,而變得不喜歡自己,那是因為自己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。
◎阿德勒~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
◎自卑感是由「價值、較少、感覺」組成,故與自我價值判斷有關。
◎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解釋」。就比如人為身矮自卑,即由主觀意識決定。
◎接受現在的自己,不論結果如何,都讓他擁有前進的勇氣,阿德勒稱這種引導方式為「鼓勵」。
◎因為你下了決心「不要喜歡自己」,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點。
◎價值必須在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立。
◎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間,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,會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欲望~阿德勒稱之為追求卓越。
◎自卑情結:自卑感重的時候,會變得很負面,很容易覺得「反正我不行」,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,(句型:因為A所以B→因為我學歷低,所以我無法成功~句型:因為A所以達不到B→如果不是因為A,我其實是有能力、有價值的)。
◎自卑情結會發展出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叫「優越情結」:
雖深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,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,也無法忍受「因為A所以達不到B」這種自卑情結、不能接受「無能為力的自己」,如此一來,就會想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~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,例如「展現權威」即是,比如刻意表示自己和一些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,藉機跟別人炫耀自己好像有多特別(比如張貼與名人合照)。
另外「謊報自己學經歷」,或在裝扮上極度崇拜名牌之類,都是一種權威的展現,屬於優越情結的另一面向。無論是哪一種,都不是因為我很優秀或特別,而是藉著我和權威的結合,讓別人覺得我好像很優秀的樣子,也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。
這種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,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,過著別人的人生。
◎優越情結:執著於過去光環,老是在訴說當年勇即屬之。
◎自吹自擂是自卑。
◎自卑感的另二種表現是驕傲自大與炫耀不幸(藉由自己的不幸,好變得特別,憑著不幸,想要高人一等)。
◎軟弱是股強大力量,例如嬰兒就是用軟弱支配大人,卻因為軟弱不受任何人支配。
◎指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特別的武器,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。
◎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,而不是非超越別人不可的那種競賽。
◎健全的自卑感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。
◎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才是它的價值所在。
◎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
◎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。
◎無法發自內心祝福那些看似幸福的人,就是因為你把人際關係當成是競爭,認定別人的幸福就像是自己的挫敗,才無法給予祝福。
◎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◎被痛罵,要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目的是甚麼?不只是當面謾罵而已,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,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權力鬥爭。
◎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,絕對不要隨之起舞。
◎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甚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
◎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,那瞬間就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◎事實上,承認錯誤,表達歉意的言詞,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挫敗。
◎每個人都需要有變得幸福的勇氣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中,對於人類的行動與心理層面都提出了明確目標:
行動面目標:獨立、能與社會和諧生活。
支援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兩項認知:我是有能力的、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。
◎阿德勒人生任務有「工作、交友、愛」三項任務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是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。
◎人生謊言: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之。
◎決定你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。
◎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甚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第三章
◎阿德勒~嚴厲批評賞罰教育。
◎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。
◎猶太教義: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,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?
◎阿德勒~課題分離概念
例如用功讀書是孩子課題,若父母干涉,就如帶著滿腳泥巴踩進別人家裡,干涉了別人課題。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~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承受?
阿德勒不鼓勵放任主義,在對方沒有提出請求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,我們可以將馬牽至水邊,但不能強迫牠喝水,因為無視當事人的意願,強迫他改變,只會在事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,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。
◎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甚麼樣的評論,這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。
◎課題分離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,其實只是個入口(人際關係的出發點 )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與常識對立(反命題)面向。
◎介入別人的課題是以自我為中心。
◎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評價,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◎當我改變的時候,變的只有我自己而已。
第四章
◎社會意識:把別人當成夥伴,並感覺到「有自己的歸屬」稱之。
◎社會意識是我們思考甚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。
◎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。
◎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」的生活方式,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,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方式。
◎「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」只是共同體的一部分。
◎不要想著「這個人會給我甚麼?」而要想著「我可以給這個人甚麼?」就是參與共同體。
◎歸屬感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。
◎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,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,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立場:不稱讚也不責備,稱讚(例句:做得很好嘛、挺厲害的呀、很了不起喔)製造上對下的關係,就是把對方地位看得比自己要低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一切「縱向關係」,提倡所有關係都應是「橫向關係」。
◎把對方地位看得比自己要低,就會想介入。
◎阿德勒心理學的「橫向關係」援助方式稱為鼓勵。
◎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,如果你得到稱讚會開心,就等於遵從縱向關係,承認自己沒有能力,因為稱讚這件事是「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」。
◎感謝的話語不是「評價」,讓人感到對他人有貢獻。
◎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「勇氣」。
◎當一個人覺得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◎我對某人是有用處,是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,而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。
◎要以存在的層級看待別人,而不是以行為的層級看待別人。
◎當我們看別人的時候,會擅自以「自己心中所想像的理想模樣」去塑造對方,然後再用減法給予評價。
第五章
◎擁有社會意識,其中需要的是「接納自我、信任他人、貢獻他人」。
◎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。
◎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關係。
◎貢獻他人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。
◎缺乏人生協調的生活方式:只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,就拿來當成整體的判斷依據。
◎「工作太忙所以無法兼顧家庭」是人生謊言,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,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。
◎對人類而言,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。
◎所謂幸福就是貢獻感,這就是幸福的定義。
◎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。
◎遭遇困難的時候,更應該向前看,想想:「今後可以做些甚麼」?
◎人生的意義,由你自己給予。
◎導引之星是自由人生的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