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末病人之心理需要 書摘
一九六九年精神科醫師庫柏樂.羅絲的「死亡與瀕死」一書,將臨終病人的心理狀況分為六個階段:震驚、否認、憤怒、憂鬱、討價還價、接受。
但事實上末期病人的心境常是矛盾錯綜複雜,無法用這樣乾淨俐落的階段式來描寫。例如病人即使已經接受了死亡降臨的事實,有時候仍須暫時否認讓自己再懷著希望。
癌症病人的心理需要有其「個別性」,不能一概而論,但一般而言,下列十項是通常常見的情境。
- 病人始終有「不確定感」:
有人想要確知,有人都寧願保持「不確定」。末期病人不知明天將怎樣?死亡時會有痛苦嗎?死後到那裡去?等等的「不確定」。
若病人寧願保持這「不確定」以便保持希望,就不應該破壞他的希望;
但若病人發出疑問,想要減少他的「不確定感」,則在他準備好時,婉轉溫和地回答他,太直率及魯莽的回答是殘酷的。但若病人要知道,卻一直被欺騙。也是殘酷的。
例如當病人問醫生或家屬:「我是不是活不久了?」此時不要用一句話就將病人的問題壓下去,如:「不要胡思亂想」或「您會好起來的」,最好的方式是以同理(感)心探查病人的感受與想法。如果病人自己早已確知病情,並希望有所準備,則應該分享病人的感受,婉轉的回答問題,他的癌症已無法醫治,但還有多少日子卻不是任何人能知道的,如果他想準備或交待後事就可以平安地去做,這種方式可以為病人帶來平安及減少孤獨感。
2.過去未消化的恩怨情結浮上心頭:
尤其是知識較高,社會地位較高的人,平常用理性壓制他的情緒,等到臨終時,力氣衰弱,沒有能量再用
理性來壓抑,那些未消化的陳年舊帳就會冒出來擾亂病人的平安;
此時需要讓病人儘量發洩他的情緒,如果有未消化的人際衝突,而此人還找得到的話,請他來到病人前再處理舊怨,握手和好,能使病人再度獲得平安。
3.害怕成為家人的累贅與負擔:
家中有一人患末期癌症,全家都會歷經一場風暴,家人心力衰竭,困難頻生,若再加上經濟問題,則更嚴重。
如果病人感受到因為他的緣故,使家人都不安寧,有時會希望自己早日解脫,而使家人恢復常態生活。
此時家人需要向病人再保證。他是全家最鍾愛重要的人,他們能照顧他就感到無比的幸福,如此才能減輕病人的歉疚感。
4.害怕失去自主能力而任人擺佈:
在台灣有一特殊文化,即病人常自己做不了主,都由家屬替病人決定一切醫療方式及生活結構。
病人有時怕傷家人的心,也就順從家人的主張。但家人的決定與病人意願相左,會帶給病人很大的苦惱。
要幫助病人獲得心理上的平安,最好還給病人自主權,讓他選擇他所願意的治療方式(包括是否用中藥,用何種中藥等),照顧場所(在醫院或自家),及日常作息。
如此,不但使病人獲得平安,家屬也在日後的哀傷歷程中會減少罪惡感。
5.病人會有突然之間被淹沒,無法再承受的感覺:
人在長期的壓力環境下,常會有此種感受。末期病人在症狀明顯、身體衰弱時會有一種崩潰感,一時想放棄,沒有力氣再奮鬥了;這時最好的照顧是靜靜地陪伴,聽他訴說,鼓勵他以哭泣發洩,病人自然會渡過低潮,再繼續走前面的人生路。
許多病人在此時會說出灰心喪志的話,例如:「早點解脫算了。」等語言,親友不必給予不著邊際的安慰。例如:「不要瞎說,要勇敢堅強。」或虛偽的欺騙他:「你要有信心,有希望,一定會好起來的。」
如此會使病患更感覺孤獨,無人瞭解,無人可以分享與分擔痛苦及重荷。因此在度過這種崩潰感的過程中,會格外艱難。
有少數的病患,會鑽入死角的無助無望,可能以激烈的自殺手段來處理此人生困境,所以最好的方法是「幽谷伴行」,以同理同感的方式引導他疏導情緒,鼓勵他訴說、哭泣、表達憤怒,陪伴他,照顧他。在其情緒獲得「洩洪」後,病人就會平靜下來,也具備更多的能量去面對自己的生命實況。
6.害怕孤獨:
末期病人會害怕孤獨,特別是渴望親密關係的親朋好友陪伴。
如果家人忙碌於上班或上學,病人常整天眼巴巴地等待、望眼欲穿。有親人陪伴在旁,會使病人獲得極大的安慰。親人不只陪伴在旁,最好能與病人深度溝通,分享病人的感受、情緒、及思想。
因此當病人表達他的感受、情緒、及思想時,不要將之切斷或阻止他訴說,這樣病人會感到不被了解的孤獨。
末期病人與家屬之間真誠深度的溝通,常常給雙方滿足的經驗,而能使生死兩無憾。
7.捨不得及放不下心愛的人:
臨終病人最難捨的就是他心愛的人,尤其是不能照顧自己的親人,如年幼的子女及高齡的父母,真是情何以堪;所以最好協助病人將他所不放心的親人生活做一妥善的安排。
除此之外,用宗教信仰也可以協助病人,如將不放心的親人交托上帝照顧或佛祖保祐。
8.希望交待未了心願:
臨終病人的心理有點像在年終歲末時一樣,要把房子清理一番,把舊帳及作未完的事做個整理,把債了一了。
臨終病人因為知道來日無多,不能再等待,極欲了卻心願,家人親友們應該儘可能地協助病人完成心願。
9.希望交代遺志及遺物:
如果病人的家屬能靜靜聆聽,不壓抑及打斷病人,多數臨終病人會想交代遺志,包括他所希望的喪葬儀式、遺產的分配及對家人的遺言交代,這樣作會使病人覺得心安理得無遺憾。
臨終時病人將自己所有物分贈給所喜愛的親友,讓他們日後能「睹物思人」,會是一種很滿足的經驗,因為他在人世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,也不枉此生。
病人分贈禮物時,接受者應很高興地接納,物質代表的一份深摯的人情,彌足珍貴。
10.道別:
當病人準備好向世界及他所愛的人道別時,他已獲得心靈的平安,接受死亡的現實了。
道別有公開及含蓄的方式。公開的方式如最後一個生日邀請至親好友共度,或寫信向親友道別;含蓄的方式則如在托孤或交代後事中透露。
臨終病人的心理狀態:
否認、承認←→逃避、面對 ←→恐懼、勇氣←→悲忿、平靜←→憂鬱、淡漠←→討價還價、準備←→絕望、希望←→不甘心、認命←→否認、承認…。
病人正、反兩面向情緒夾雜在一起同時存在,此即其複雜性及矛盾性,切忌給病人標籤化。例如憂鬱到極點就會變成冷漠,尤其是小孩子,憂鬱到極點就沒感覺,就不會受傷。再者如一位病人盼十年才懷胎生子,月子間發現癌末,大喜後大悲第一階段:要求婆婆每天帶兒子到病房,高興逗他抱他。
第二階段:婆婆每天帶兒子到病房,看看他、捏捏他手腳。
第三階段:告知婆婆不要帶兒子到病房,他累了、煩了,此即憂鬱到極點的冷漠。